top of page
作家相片顯盈小編

都市病“四高”系列之三:高尿酸(痛風)的中醫調養盧英杰 香港註冊中醫師

已更新:8月23日

更新日期:30-JUNE-2024

編寫日期:30-JUNE-2024



  高尿酸血症(俗稱“高尿酸”)是常見的都市病之一,約5%-15%的高尿酸患者發展為痛風。痛風常伴發血脂異常、高血壓病、糖尿病及動脈硬化症等,嚴重者出現關節破壞、腎功能損傷等後果。早在2016年,香港的痛風粗患病率已達2.9%[1],並呈逐年上升的趨勢。


一、曾經的“帝王之症”

痛風曾被描述為“”帝王之症”,因為古時的患者多為經常 大魚大肉和放縱飲酒的帝王、貴族、富有和有權勢的人士。但隨著社會改變和人口老化、飲食和生活模式的轉變及肥胖率不斷上升,痛風現今已成為常見的都市病之一。所謂“舊時王謝堂前燕,飛入尋常百姓家。”在發達國家和地區,痛風是最常見的炎症性關節炎。


二、痛風的成因和症狀

尿酸是嘌呤的分解產物,而嘌呤是一種自然存在於身體組織內和許多食物中的物質。在正常情況下,尿酸會隨尿液及糞便排出體外。由於過量產生或排泄不足,尿酸便會積聚於血液中,如果血尿酸水平超過420umol/L,便是高尿酸。當尿酸結晶成尿酸鹽在關節的周圍沉澱時,便會導致炎症和誘發痛風。

初次的急性痛風發作最常見的是大拇趾關節(腳趾公),但也可影響其他關節,例如踝關節、膝關節、手指關節、手腕和手肘。受影響的關節會突然出現劇痛、紅腫及發熱。初次發作的痛風通常會於一至兩星期內逐漸消散,但患者往往於兩年內出現第二次痛風發作。如果不給予適當治理,隨後的痛風發作次數會更頻繁、涉及更多關節、症狀更嚴重、持續時間更長。隨著時間過去,持久的高尿酸血症和反復發作的炎症可導致慢性痛風關節炎,形成痛風石,令關節永久受損甚至變形。[1]


三、中醫對“痛風”的認識

中醫對痛風的認識早於南朝《名醫別錄》就有記載。但“痛風”病名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確立,在《格致餘論‧痛風》中指出“痛風者,四肢百節走痛,書中謂之白虎歷節風證是也……”。他指出痛風特點為痛有常處、赤腫灼熱、且夜則痛甚,認為痛風是由於血受熱沸騰,再因受風寒濕,以致熱血得寒、污濁凝澀而作痛。此說法得後世醫家贊同,現今多把痛風納入「痹證」範疇論治,認為是因感受風寒濕熱之邪,閉阻經絡,氣血凝滯所致。

《黃帝內經·生氣通天論》中指出“高梁之變,足生大丁”,筆者認為,膏粱厚味、醇酒濁乳的增多,足以呆滯脾胃,使運化失司,導致濁毒留積關節,積而生熱,引發痛風。


四、高尿酸(痛風)的中醫調養

既然痛風是由高尿酸所引起,因此調養的關鍵在於控制尿酸,預防尿酸鹽結晶形成。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是調養高尿酸的基礎,包括:

1.    低嘌呤飲食,減少嘌呤含量較高的食物如:蝦、蟹、貝類、沙丁魚、動物內臟、肉類、啤酒等的攝入。

2.    戒煙限酒,保證每日的飲水量及排尿量,成年人應每日飲用6-8杯流質飲料,但避免富含果糖的飲料。

3.    對過重或肥胖的人士來說,恢復體重至個體化標準體重範圍並保持,進行規律性的有氧運動,但應避免劇烈運動。



(都市病“四高”系列之四將為大家分享血糖高與糖尿的中醫調養)

 

資料來源:

[1]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 非傳染病直擊 二零一九年四月 - 痛風:不再是『帝 王』之症(https://www.chp.gov.hk/

files/pdf/ncd_watch_april_2019_chin.pdf)

Yorumlar


bottom of page